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,修宗谱、建宗祠、修坟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,都具有慎终追远、报本思源、敦宗睦族、凝集血亲、光前裕后、规范lún_lǐ的教化功能。
一、族谱
族谱,也叫家谱、宗谱、家乘、谱牒,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家族或宗族家世渊源、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。简而言之,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。
“家之有谱,犹国之有史”,家谱历来被视为与正史、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亟待开发、整理研究的魄宝。主席早在1957年于成都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谈到历史研究时,曾对家谱给予高度评价:“收集家谱、族谱,加以研究,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,也可以为人文地理、聚落地理,提供宝贵资料。”
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教委也曾指示:“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,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、社会学、民俗学、经济学、人物传记、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资料,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,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。”对于身居异国它乡的海外侨胞来说,家谱是他们寻根认祖的血缘凭借,也是寄托维系故国情怀的桥梁纽带。
家谱作为载录家族、宗族事迹的史书,由来已久。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考证,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商王世系,即“甲骨家谱”,现存最早的文学家谱是由后人辑录的《世本》一书,载录了传说中炎黄世系和五帝谱系,是太史公司马迁撰修“五帝平纪”和各个世家的重要依据。周代以来,历代都有专掌修谱的史官。魏晋南北朝时,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和“九品中正法”的实施,修谱之风大盛。一直到隋唐之际,谱牒的修纂,大都由官方谱局编写。宋代以后,私家修谱之风日渐盛行,并形成了一整套体例完备、格式规范、内涵丰富的谱学体系,家谱体例至此基本定型。其中影响最大、为后人所推崇的是欧阳修、苏东坡分别创立的“欧、苏体例”。
欧、苏谱例,重在图表之创新,都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,每图只谱五世,五世以后,格尽另起。在形式上,欧体是左右横的,每图五栏;苏体是上下直行的,每图只到五世。
欧、苏谱例由谱序、谱例、世系图、世系录、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,记述原则是:只书男与嫡妻,不书生女、不书继娶、不书妾。
元、明、清三代家谱体例沿着欧、苏谱例发展,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,增加了谱论、像赞、族规、家训、恩荫录、五服图、字辈排行、人物传记、文约契据、艺文著述等多项内容,成了名副其实的家族历史,有些族谱开始记载女儿的名字,特别是女婿若是有功名的名门望族,其名字载入岳家族谱也可增光添彩。继室、侧室也可入谱,尤其部分小妾也因生有儿子,“母以子贵”,特许入谱。入继子嗣和入赘女婿,也有的允许入谱,但要记注分明,加以区别。如同姓入继,仍用红线连结世系,异姓入继则用黑线。有的宗谱仍坚持不许“异姓乱宗”,不予记载,或在宗谱之末附加一卷,专载螟蛉之子及其后裔。
明清之际谱学的发展,不仅突破了欧、苏体例,而且出现了房谱(支谱)、族谱、统谱及异姓联谱等多种形形的谱牒。其中房谱为族谱之支谱,专记某房某支谱系。统谱(通谱)为统宗世谱,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汇总、统贯于一谱,几乎是某一姓氏的历史渊源、迁徙分布及繁衍变迁的历史总汇。如明代张宪、张阳辉主修的《张世统宗世谱》,从黄帝时赐姓记起,直到明嘉靖年间,时期跨度达数千年之久。含括了全国张姓各个支派117派。异姓联谱是谱学史上的一大突破,不仅打破地域界限,而且打破了姓氏界限。将起源于同一祖先的不同姓氏宗族编撰成一部大谱。如宋代福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,各得一姓,分别是:洪姓、江姓、汪姓、翁姓、龚姓、方姓,兄弟六人同列进士,皆为显贵。其后六姓异姓联谱,号为“六桂堂”。再如,张、廖、简三姓,董、杨二姓,皆因先世出自同一始祖,故有异姓联宗、联谱之举。尤为特殊的是明代凌迪知撰修《古今万姓统谱》,认为“五帝三王,无非出于黄帝之后,黄帝二十五子,而得姓者十四”,十四姓又支分派别,衍生出千家万姓,若追根溯源,同为黄帝后裔,同是黄帝一人所分,因此应联天下万姓为一家。故此名之为“古今万姓统谱”。凌氏的这种观点,确实道出了中国姓氏起源和家族发展的基本规律,为后人所赞同。中华民族所以常常统称为“炎黄子孙”,就是因为当今各姓氏的“人文初祖”是古代两大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。各姓氏追根溯源,都是炎黄后裔。这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,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、向心力的根本所在。
由于家谱具有维系血亲、载录家史、规范lún_lǐ等特殊的社会功能,各个宗族对于家谱的创修极为重视。每隔三十、四十年都要重修、续修一次。
家谱的纂修是宗族的大事,不仅要有严密的组织机构,严格的工作程序,也要一定的人力、财力为基础。
首先,要组建以族长为首的家谱编委会(俗称开设谱局),由主修(由族长担任)、倡修、编修、监修、协修、校阅等组成,编委会人数多少主要看宗族大小、门派多少而定。
其
喜欢元荒天尊请大家收藏:(m.52blshu.com),久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